技術頻道

娓娓工業(yè)
您現在的位置: 中國傳動網 > 技術頻道 > 技術百科 > 看似簡單的自動泊車需要哪些技術支撐?

看似簡單的自動泊車需要哪些技術支撐?

時間:2025-10-30 18:01:31來源:OFweek 智能汽車網

導語:?要實現自動泊車,背后需要哪些技術作為支撐?自動泊車作為現在很多車主應用非常多的一項功能,看似只是簡單的入庫操作,但想要完美入庫,其實需要非常多的技術支持。

  感知是基礎:看得清、分得明、跟得牢

  想實現自動泊車,車輛首先得“感知”周圍環(huán)境,這不只是拍一張照片那么簡單,而是要準確識別出車庫周邊障礙物的位置、形狀、速度及類別。常用的傳感器包括超聲波雷達、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。超聲波成本低,在短距離測距中表現穩(wěn)定,常用于側向和近距離障礙物檢測;攝像頭能識別車位線、行人、車牌等,信息量豐富,但容易受光線影響;毫米波雷達抗干擾強,還能測速,適合在有移動物體的場景中輔助判斷;激光雷達則能生成高精度三維點云,距離和角度信息準確,利于環(huán)境建模,但成本和數據量較大。

  這些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需要融合使用,才能在各種環(huán)境下穩(wěn)定工作。傳感器融合不僅僅是數據疊加,還涉及時間同步、坐標轉換和置信度管理,系統需要根據每個傳感器在當前場景下的可靠性,動態(tài)加權使用它們的信息。在停車場這類場景中,通常由超聲波進行車位盲探測,攝像頭識別車位線和類型,雷達或激光雷達則負責障礙物的精確定位與跟蹤,多種傳感器配合,才能兼顧發(fā)現車位與安全避障。

  目標檢測與多目標跟蹤也是感知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系統需要能識別靜態(tài)的車位、停放的車輛,以及行人、自行車等動態(tài)目標,并在車輛移動過程中持續(xù)追蹤。在泊車過程中,周圍還可能有目標突然出現或移動,系統必須快速判斷其運動意圖并實時調整規(guī)劃。這其中就需要應用到包括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目標檢測、基于卡爾曼濾波或更復雜濾波算法的目標跟蹤,以及結合點云與圖像特征的識別等方法。感知模塊的輸出不僅是“有障礙物”,還要提供具體的物理坐標、速度向量和分類置信度,這些信息將直接用于后續(xù)的路徑規(guī)劃與控制。

  定位與地圖:明確自身與車位的位置

  自動泊車對定位精度的要求遠高于一般城市道路駕駛,尤其是在地下停車場這類GPS信號弱的環(huán)境。實現高精度定位通常需要多種技術組合。視覺SLAM是常用方案之一,通過攝像頭或雙目視覺可以構建局部地圖并估計車輛位置,其優(yōu)點是不依賴外部基站,但對環(huán)境光照和紋理有一定要求。結合標簽、二維碼或已知特征點進行輔助定位,能進一步提高系統的魯棒性。還有一些廠商會在停車場部署定位信標或利用場內現有攝像頭,以場端輔助的方式增強車輛定位能力。這類偏場端的方案可以將部分感知與定位任務從車端轉移至場端,減輕車輛自身的傳感器負擔,但這一方案需要停車場進行配套升級,僅適用于社區(qū)、園區(qū)或商業(yè)中心等封閉場景中。

  地圖在自動泊車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系統不僅需要全局導航用的道路級地圖,還需要包含車位尺寸、車道線位置、出入口、坡度、盲區(qū)等詳細信息的“車位級”地圖。高精地圖能幫助系統提前了解目標車位的準確位置與環(huán)境約束,從而降低規(guī)劃階段的不確定性。但是高精地圖需要持續(xù)更新,對于那些車位經常變動的停車場,地圖的同步與維護機制一定要跟上。為解決地下車庫GPS不可用的問題,系統還會將視覺定位、慣性測量單元(IMU)和車輪里程計的數據進行緊耦合處理,從而在復雜環(huán)境中實現連續(xù)且準確的位姿估計。

  規(guī)劃與控制:規(guī)劃路徑并精準執(zhí)行

  在獲取感知與定位信息后,下一步是將車輛從當前位置安全、準確地移動至目標車位,其核心技術涉及到路徑規(guī)劃與跟蹤控制。路徑規(guī)劃可以分為全局規(guī)劃和局部規(guī)劃兩個層面。全局規(guī)劃負責生成從起點到目標車位附近的可行駛路徑,常用算法包括網格搜索、A*等,需考慮通行規(guī)則與場景約束。局部規(guī)劃會更為細節(jié),它要根據實時感知到的動態(tài)障礙或傳感器誤差,及時調整行駛軌跡,在避障的同時完成倒庫、對位等復雜操作。對此常用的方法有采樣法、優(yōu)化法,或帶約束的軌跡優(yōu)化算法,以生成平滑且可執(zhí)行的軌跡。

  車輛的實際運動還受到底盤幾何與動力學約束。大多數乘用車采用阿克曼轉向模型,具有最小轉彎半徑、轉向延遲和與速度相關的橫向動態(tài)特性??刂茖迂撠煂⒁?guī)劃好的軌跡轉化為轉向角與加減速指令,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、橫向的純追蹤算法以及模型預測控制(MPC)。MPC在處理復雜約束時表現優(yōu)異,因其能在生成控制指令時綜合考慮車輛動力學和輸入飽和等問題,但計算量較大,對硬件算力要求較高。為保證控制精度,系統還需對轉向、制動和驅動系統的響應進行建模與補償,并在運行過程中實時估計執(zhí)行誤差,實現閉環(huán)修正。

  泊車過程中,無論是單次入庫還是多次“揉庫”,都對控制器的魯棒性與定位精度提出不同要求,單次入庫更依賴高精度的路徑計算與執(zhí)行,多次調整入庫則更需要系統具備持續(xù)的閉環(huán)反饋與糾偏能力。

  確保安全:軟硬結合,嚴控風險

  將上述模塊整合為一套能夠在真實場景中長期穩(wěn)定運行的自動泊車系統,離不開大量的前期工作。自動泊車系統通常運行在車載SoC上,依賴實時操作系統或符合車規(guī)的中間件進行任務調度與通信。車載總線從傳統CAN向以太網延伸,以支持攝像頭視頻、雷達點云等高帶寬數據的傳輸。自動泊車的軟件設計也需遵循AUTOSAR等車規(guī)標準,或基于ROS等框架進行輕量化實現,并滿足實時性與安全性要求。因此算力平臺和軟件架構是實現自動泊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
  雖然自動泊車屬于低速場景,但如果操作失誤仍可能引發(fā)碰撞或人身傷害,因此自動泊車設計必須遵循《道路車輛功能安全》ISO 26262等功能安全標準,應具備故障檢測、冗余策略與安全降級機制。比如當視覺傳感器失效時,系統應能切換至超聲波與雷達的感知結果,或提示用戶盡快接管。當然,網絡安全對于自動泊車也不容忽視,遠程喚車與控制接口需實施嚴格的身份驗證與數據加密,防范未授權訪問與惡意攻擊,從而避免未知風險。

  自動泊車想真正應用到實際場景,一定需要經過充足的測試。仿真平臺能覆蓋大量邊界場景,加速算法迭代,但無法完全替代實車測試。想測試真實停車場中的標線磨損、泥沙覆蓋、光線變化等復雜因素,仍需通過封閉場地與開放路測進行驗證。因此可以將仿真、封閉場地測試和公開道路試駕結合起來,形成閉環(huán)驗證流程。像是定位精度、泊入成功率、平均作業(yè)時間、異常處置耗時等系統的性能指標也應明確,這些量化結果是判斷系統是否具備上線條件的重要依據。

  用戶想使用自動泊車功能,一般會通過中控屏或手機APP發(fā)起泊車或喚車指令,此時系統應提供直觀的狀態(tài)反饋與必要的接管提示??梢暬缑婺軌驅④囕v的定位與規(guī)劃路徑實時展示給用戶,幫助理解系統決策與行為。良好的人機交互能有效增強用戶信任,減少不必要的干預。

標簽: 智能汽車

點贊

分享到:

上一篇:無損測試賦能車載以太網,構...

下一篇:什么是自動駕駛決策系統?發(fā)...

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[來源:傳動網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傳動網(surachana.com)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2949061聯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傳動網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網或業(yè)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
網站簡介|會員服務|聯系方式|幫助信息|版權信息|網站地圖|友情鏈接|法律支持|意見反饋|sitemap

傳動網-工業(yè)自動化與智能制造的全媒體“互聯網+”創(chuàng)新服務平臺

網站客服服務咨詢采購咨詢媒體合作

Chuandong.com Copyright ?2005 - 2025 ,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奧美大唐廣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 14004826號 | 營業(yè)執(zhí)照證書 |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